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构分析

 

            

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构分析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设计 课堂教学本质是活动的教学,就是在学科领域内的一定的思维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教学,一节课在教学目标确定后,是通过一系列有联系的教学活动来实施目标的。所谓备课就是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活动由四个要素组成,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教学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程内容+环境。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不等于简单的教学+信息技术,而是把信息技术融合于教学活动中。 备课是展示教师个性化创造的过程,是形成正确的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基础。正确的备课指导思想,应该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为价值取向,把备课的焦点放在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为此,要求教师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领悟教材的精髓,把教材用活,让学生学活,从而帮助学生达到“会学、乐学”的境界。当新一轮课程改革把目标定位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时,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努力实践冲破传统的清规戒律,以崭新的教学设计代替传统的教案。 这里我们推荐一种教学活动的框架设计方法,教学活动的框架设计不是模式或模板,而是一种灵活的框架,大致相当于建筑的框架,框架只是提示教师设计什么,而不是具体要求教师按一种程式化的模式要求进行设计,这样框架就可以支撑起丰富的、符合教师个性化特点的教学形态。下面就教学活动设计的模块作一简要的说明。 1.理解课程要求 教师应仔细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每一单元总体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以及情感、策略、文化等有关目标,理解、分析教材,把握每一课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找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正确理解课程的要求。掌握教材,做到灵活运用。只有在对教材本身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的前提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对教学目标和内容本身的理解越深刻,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就会越有效。因为对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理解是用好信息技术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基础。 2.分析学生知识背景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这主要包括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如在学习某一知识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如何引入新知识,在引入新知识之前还需补充哪些知识。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思想状况,智力发展水平及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以便对教学中以及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有个大致的估计,从而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教学。 3.学习工具和资源的选择 选择的准则一是教学目标,二是学生认知的年龄特点。这里要特别强调数字化的教学活动并不要求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据我们的经验,四名学生一台计算机不会造成在时间上“人等机器”,因为数字化的教学活动并不等同于上机活动,还有许多非上机的讨论和交流。在课堂上,往往只有一台计算机,也可开展数字化的教学活动,关键是教师要有意识把“鼠标”的掌握权交给学生。 在只有一台计算机的课堂里,计算机可以多种方式用作教和学工具[2] ◇合作小组平台——在进行较大项目的研究时需把不同主题分配给各个小组,而且至少有两个主题需要使用计算机。这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这两个小组分配到足够的上机时问。此外,这两个小组成员碰头的时间,即不需要上机的情况下,其他小组可以上机获取资源或准备演示文稿。确保学生轮流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样才能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使用技术的活动中来。 ◇演示平台——通过大屏幕监视器,液晶显示屏仪表板,或与计算机相连的课堂用电视机等手段,一次学授一堂完整的课。教师可以操作计算机,或者由学生轮流操作,为他们提供动手经验并使之强化知识内容。 ◇独立研究平台——根据需要,把计算机放在合适的地方,以便每个学生小组都能获取网上资源。有些教师发现采用签名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平等上机的机会。 4.确定教学活动 教师选择好学习工具与媒体资源后,应设计教学活动、实施步骤和希望达到的效果。教师应确定课堂教学中怎样处理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活动包括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方式以及信息技术如何融入教学活动中。 a.教学活动的内容 一般在一节课中可以选择3~4项活动。若要求学生参与过多的活动,每项活动的时间就会不足,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b.教学活动的形式 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教学活动的特点和形式也不同。一般有小组合作与全班交流相结合、对话或讨论相结合、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独立作业与相互评价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教师备课要根据教学目的、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等因素,选择恰当的教学活动。 c.学习工具与多媒体资源应用 这一部分设计要回答为什么用、谁用、什么时候用、怎样用的问题。 5.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可以采用菱形评价方法,包括课堂观察、课堂练习、学生作业和作品以及学生体验和反思等多种评价方式。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施 经过近年来的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与反思,在对待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问题上,趋向于全面地、系统地思考、分析和选择。近年提出的混合式(Blended Learning)学习策略就是一个例子。混合式学习策略原本特指网上远程学习和面对面学习相结合,在数学和科学的创新教学中,我们把它的内涵扩大了,成为数字化学习活动教学策略选择的基本原则: l        在资源应用上,主张灵活应用信息资源和非信息资源。 l        在学习方式上,主张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课题型活动与必要的记忆、操练相结合。 l        在交互方式上,主张面对面语言交流与应用网络交流相结合。 l        在师生关系上,主张教师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相结合。 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适用于数字化教学活动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也可以采用其他合适的教学策略。常用的五种教学策略是: 1.抛锚式教学策略 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策略”或“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它由以下三个步骤组成:⑴创设情境,⑵确定问题,⑶自主学习。 2.计算机的模拟与仿真策略 与模拟、游戏、网络软件结合使用。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探究,获得体验,加深对科学原理和概念的理解。 3.随机进入教学策略 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不能用教师的思维或既定的思维束缚住学生的想象力,应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并提供一些例子。 4.协作式教学策略 这是一种既适合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即以教为主),又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即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所以也可称之为教与学通用教学策略。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作学习方式中,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有“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和“伙伴”五种。前两种(“课堂讨论”与“角色扮演”)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求更高一些,因此比较适合于以教为主的场合;后面三种更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励、相互切磋和学生自身的独立探索,因而比较适合于以学为主的场合。 5.基于互联网的探索式教学策略 基于互联网的探索式学习有四个基本要素,即问题、资料、提示和反馈。将这四个要素组织和衔接好,便能在简单的技术背景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这种教学策略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应防止学生产生过强的挫折感,为此要有比较敏感的反馈系统,以便及时给予学生帮助。这是新技术和教学结合的较好例子,重要的不仅是学生学到什么知识,还要包括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经验。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工具,是开展教师行动研究的重要媒介。教学反思可用教学日志方式呈现,教学日志分为描述性记录和解释性记录两部分:描述性记录包括事件的描述、对话、动作、表情等观察的记录;解释性记录包括感受、解释、思考、推测、对自己假设的反思、理论的思考等。   案例:一代名师于漪的教学日志 课结束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我说这首诗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两次课能初步背诵是强记,课后要熟读牢记。小忻噗嗤地笑了一声,问其原因,他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是不可能的,许多同学附和他的意见,说:“跋山涉水总要洗脚,虽不是实数十二年,总是时间很长,鞋子一脱,小脚就出来了,怎会不知是女的?”我指出北朝时候女子还没有裹小脚,谁知学生异口同声的问:“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包小脚呢?”我被问住了,答不上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绝不可强不知以为知。我如实地告诉同学自己答不上来。课后想办法去查。 备《木兰诗》竟然要备中国古代女子什么时候裹小脚,这是我怎么也想不到的。教后而知困。做一个中学语文教师该具备多少相关知识啊!问题还不在于教某一篇课文前的准备,而在于平时的广泛涉猎,细心采摘,日积月累,只有源头有活水,课堂上才会不出现或少出现捉襟见肘的尴尬状况。 教学相长。学生促使我学得多一点,学得深一点。感谢学生对我的促进。 又记:边查阅赵翼的《陔余丛考》,其中《弓足》一篇记载:南唐后令宫嫔娘以帛绕脚,作新月状,由是人皆效之。课余将查阅所得告知同学。